體視顯微鏡的照明方法
在體視顯微鏡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照明方法,即臨界照明和柯勒照明。
臨界照明就是通過乳白燈泡的照明表面或場玻璃屏直接照明物體,照明的光錐可以通過在集光器入瞳處的孔徑光鬧而控制,照明區域的大小是通過視場光困來調節的(因5.6上圖)。這種照明系統當集光器放在稍高或稍低的位置時,顯微鏡的性能并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對于白乳燈或場玻璃表面對標本像的擾亂,可以在不損害照明質量的條件下通過輕微移動集光器的聚焦旋鈕而很方便地進行矯正。但是這種照明系統存在著兩個主要缺點:①物場上光的強度不均勻;②當使用低放大倍數時保的亮度太強。
另外,在現代體視顯微鏡中使用zui普遍的是柯勒照明法,這是把一個弱的正透鏡即聚光透鏡或一個附加集光器放在光源的前面,于是光源的像就被聚焦在集光器的后焦面上(即在孔徑光闌的平面上),附加集光器表面的像就被聚焦在標本平面上(圖5.6下圖)。由柯勒在1893年所發明的這種照明系統具有很多優點,它與臨界照明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不是直接用燈本身作為光源,而是用在光學上制作的單色場作為光源。通過關閉視場光閑,光閉的邊緣就會成像在物體平面上,因此光闌可以開放到剛好使物場被照明。由于限制了在像的形成中并不起作用的物場外照明區域,減少了散射光和閃光,其結果可以形成高反差的像。關閉視場光闌(它在臨界照明中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但不能如此容易地調整)并不會影響照明光錐的孔徑。
采用柯勒照明形成的顯微鏡像可以表現出照明的單色光效果和對散射光的克服,雖然它的分辨力在理論上并不高于臨界照明,但是由于鮮明的反差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較高質量的像。柯勒照明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可以使用具有密集燈絲和高亮度的低壓小燈泡,它特別適用于內組照明。很多年來這種照明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顯微鏡中,特別是在研究體視顯微鏡和攝影顯微鏡的各種燈室內。
在這兩種照明系統中,集光器都需要一種向著光軸的調中裝置。在所有采用柯勒照明的顯微鏡中,這種調中裝置一般是安裝在集光器邊緣上的兩個調中螺旋,通過調中螺旋的調節,使集光器的中心與顯微鏡的光軸重合。但是在臨界照明中,只要光源對于物鏡的照明是足夠大的,集光器的調中就不是很重要的。
備注:體視顯微鏡的照明方法文章不得轉載復制http://www.cnnoptics.com/